”档案室里,泛黄的报纸整齐地叠放在抽屉里。
管理员熟练地抽出几份:“85年夏天,滨海市海域确实发生过一起渔民救人失踪事件,但报道很少。”
苏小冉接过报纸,小心翼翼地摊开在阅览桌上。
纸张已经脆化,边缘微微卷曲。
她的目光迅速扫过标题——《渔民勇救科考队员,一人失踪》。
报道很短,只有寥寥几行字:“8月15日下午,一艘科考船在近海遭遇风浪倾覆。
附近渔民张大山等人自发组织救援,成功救起四名科考队员。
但在救援过程中,张大山不幸被巨浪卷走,至今下落不明。”
没有细节,没有后续,就像是一个被刻意淡化的故事。
苏小冉皱起眉头,翻到下一页。
另一份报纸的角落里有一则更简短的报道,标题是《见义勇为渔民追悼会举行》,日期是8月20日。
“就这么点信息?”
她抬头问道。
管理员推了推眼镜:“那个年代,这种新闻不会大肆报道。”
苏小冉不甘心,继续翻找。
在另一份报纸的中缝,她发现了一则不起眼的讣告:“张大山,生于1945年,于1985年8月15日在救援行动中不幸牺牲。
追悼会将于8月20日上午10点在滨海市殡仪馆举行。”
讣告下方列着几个亲属的名字,其中一个是“妻子李秀兰,儿子张建军”。
张建军……张海生的父亲?
苏小冉迅速记下这些名字,然后问道:“有没有关于科考队的报道?
被救的是哪些人?”
管理员摇摇头:“没有具体名单。”
线索似乎断了。
苏小冉盯着讣告,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——讣告的落款是“海洋研究所”。
“这个科考队是海洋研究所的?”
“应该是。”
管理员点头,“85年的时候,滨海市的海洋科考基本都和他们有关。”
苏小冉的眼睛亮了起来。
她谢过管理员,快步走出档案馆。
阳光刺得她眯起眼,但她顾不上这些,立刻掏出手机搜索“滨海市海洋研究所 退休人员”。
第一条结果就是一篇退休教授专访——《周远:四十载海洋科考之路》。
文章配图中,一位白发老人站在实验室里,手里拿着一块岩石样本。
苏小冉放大照片,死死盯着老人的脸——他的眼神温和,但嘴角的皱纹透着一丝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