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泥水里推了三个小时,直到半夜才把车弄出来。
回到广州,他累得倒头就睡,醒来发现脚磨破了,结了层黑痂。
但看着摊位上越来越多的货,看着每天进账的钱,他觉得值。
年底算账,除去开销,竟然攒了一万多。
这在1987年,绝对是笔巨款。
他给家里寄了五千块,让陈老实把老屋翻新一下,再买台电视机。
陈老实回信说,村里人都羡慕他们家,说陈浩有出息。
陈风也在信里写:“哥,我考上县一中了,将来考广州的大学,跟你一起干。”
陈浩拿着信,在摊位前站了很久,风吹起他的衣角,心里像揣了个暖炉。
他知道,命运的轨迹,已经开始改变。
:风口前夜1988年的广州,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。
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街上的小轿车多了,BP机成了时髦货,连“下海”这个词,都从贬义词变成了荣耀。
陈浩的“新潮百货”已经搬到了临街的门面,雇了三个店员。
他不再亲自摆摊,每天骑着辆二手摩托车,跑工厂、谈生意。
手里有了积蓄,他开始琢磨更大的事。
房地产的风口还没到,但他记得,1988年,国家取消了“福利分房”的政策,商品房的概念开始萌芽。
虽然广州的房价还没涨,但他知道,这是信号。
他去打听了一下,天河区那边有块地,正在盖商品房,一平才三百多块。
但一套下来要两三万,他手里的钱不够。
更重要的是,他现在的生意离不开人,没法分心。
“先搞实业,攒够本钱。”
陈浩跟自己说。
他盯上了家电生意——1988年,电视机、洗衣机开始走进普通家庭,供不应求。
他找到广州一家国营电器厂,想做他们的经销商。
厂长是个戴眼镜的老干部,听说他是个体户,头摇得像拨浪鼓:“我们只跟国营商店合作,个体户信誉不行。”
陈浩没放弃,天天去厂门口等。
厂长上班,他就递烟;厂长开会,他就在外面等着;厂长回家,他就跟在后面,说自己的想法。
第七天,厂长被他磨得没办法,让他进十台电视机试试:“卖不出去,可别来找我。”
陈浩当即付了钱,把电视机拉回店里。
那时候,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要卖八百多,相当于普通人